議題探討

《內向心理學》:內外向性格究竟如何定義?

說到內向與外向,大家都一定會有既定的印象,例如:內向的人似乎很容易害羞,不敢與人接觸,需要和自己長時間的相處;反之,擁有外向特質的人似乎是天生的社交高手,不管在哪個場合都能應對如流,甚至成為眾人眼中的焦點。

我小時候以為自己是標準的性格外向者:能夠到處串門子,學生時期擁有不同圈子的朋友,和誰都能聊上個幾句,對於環境與人群擁有極佳的洞察力⋯⋯。直到我看完《內向心理學》之後,才開始對內外向性格有了更深層的了解。

第一章利用了三個指標來區分出內外向的差異,分別是1. 精力的恢復 2. 對刺激的反應 3. 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方式。

精力的恢復

性格外向者通常是透過外在世界獲得活力,熱衷於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,此外,他們也傾向在人多、活動多、事情也多的環境中工作(例如:性格外向者或許會有較高比例選擇在咖啡廳辦公)。

性格內向者比較習慣將焦點轉向自己,他們是從自己的內在世界獲得能量,且需要一個安靜、適合思考的地方。

對刺激的反應

性格外向者喜歡從外在接收大量刺激,而性格內向者喜歡深入了解自己所體驗的事物。

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方式

關於這部分,我們可以利用「深度」與「寬度」來做個簡易的分類。

性格外向者較偏向寬度,對各種事物都略知一二,多樣性對他們說是刺激和精力的必備元素之一。舉個簡單的例子:在一場聚會裡,性格外向者可能較偏向走來走去,隨時加入不同的團體,了解每一群人談話內容中最有趣或重要的部分。

性格內向者喜歡深度的對談,鑽研深入的問題。書中還提到,內向者從外界接收到了資訊後,便會仔細探索,甚至會在獲得這些資訊很久之後,再回來細細咀嚼,重複研究。

若僅用以上三項指標將人類區分出內外向屬性,那恐怕有點二元,本書第一章後面提到了榮格的觀點,他主張人格發展是一個連續化、統合化、個別化的成長歷程。我們被擺在極度內向與極度外向的「連續體」上,若在必要時能自由移動,將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,我覺得可以將這個理解成「其實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內向或外向者」,在不同的情境或是隨著年齡等因素的變遷,一個人的性格也會有所轉變。

接著在第三章,作者用生理學觀點切入,說明了內外向性格者大腦神經傳導路徑的差異,以及不同傳經傳導物質的特性。

性格內外向者血液流動的路徑不同,傳導路徑所需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也不同。研究顯示:性格外向者所使用的神經傳導路徑主要是受到多巴胺的刺激,而多巴胺的釋放能形成一個回饋系統,獎勵發生時分泌多巴胺,進而讓人感到愉快,這份愉悅感會增強對引發獎勵的行為產生動機,強化行為發生的意願。性格內向者的神經傳導路徑上主要使用的是乙醯膽鹼。乙醯膽鹼與注意力和學習(特別是感性知識的學習)有關,它也與維持一種平靜、活潑的情感、長期記憶的利用、發動有意動作有關。

性格外向者的大腦迴路

與性格內向者相比,性格外向者大腦的內在活動較少。它審視外在世界,收集資訊,為較短而迅速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提供能量,大腦發出的信號傳到交感神經系統,進而對性格外向者的行為產生影響。

性格內向者的大腦迴路

性格內向者的大腦有較高程度的內在活動和思考。它主要被長又緩慢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支配著,乙醯膽鹼引發副交感神經系統,進而對性格內向者的行為產生影響。

後面的章節內容包含案例分享,以及一些提供給性格內向者的建議,我覺得閱讀起來簡單易懂所以就不多著墨了。

至於這本書值不值得買呢?我認為如果你是一個極度內向且較缺乏自我覺察能力的人,那就蠻值得將全部的內容讀完;若你是個好奇內外向性格如何定義的人,那看前幾章節應該就可以滿足需求了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