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 moods

陸、無題(二)

「妳啥時開始變聽團掛的了?」我的朋友突然這樣問我。

這個無心的疑問讓我不禁認真思考了起來。但我一直都深知一個道理:「在時間點上做切割」總是徒勞無功的,所以後來我也沒有理出個頭緒,僅稍微回憶了過往,我那開始認真聆聽音樂的過往。

幾年前交了個女友,一談起感情,對於各種細小的感受也能有所體悟,平凡的日子也有資格被賦予許多意想不到的理由來紀念。從前啊,對我來說,中文歌的歌詞或意境總是無法打動我,:那些述說情愛、猜測與因為戀愛伴隨而來的卑微感等等。

回想起來,覺得自己十分可笑,原來這一切只是因為我還懂得不夠多,我還不夠柔軟,眼前的迷霧太過濃厚,我能看見的東西太少了。

那現在呢?感受到了什麼?還沒有感受過什麼?

開始對於歌詞裡的呢喃產生了一些共鳴,開始喜歡編詞編曲都自己來的創作者。

最近在讀余秀華的《無端歡喜》,裡面說到:「詩歌的本質是向內走的,外界的變化如果達到了引起內心的變化,才可能引起詩歌的變化。」我想要抽換詞面一下,把詩歌換成「偏好」。這樣一來就能精確地表達我的感受:我相信偏好是流動的,它與你每一個時期的生命經驗互相碰撞,你的所見所聞讓你在每首歌曲裡聽見與他人不盡相同的感受。

因為有過心痛的經驗,所以能讀懂任明信在《別人》裡的那一篇〈馬堡日常〉,因為對這個世界失望過,所以對於安溥在表演前所說的這一段話感到想哭:「永遠要帶著自己的心,去看你曾經追隨或認同的所有事物。大部分我們社會中不夠好的現象,或是很爛的現象,都來自於我們以為一個東西就該跟愛情一樣在心裡永恆的美好。」

近期有種體悟:一個人看得越多,經歷越多,就越能與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共感,「感受」(一種情緒)讓不同的事物有了連結,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