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年聖誕節當天我南下高雄看落日飛車與美秀集團的專場,還記得購票完畢時我很興奮地和朋友分享,他們都問了我相同的問題:你一個人嗎?
很多時候,我獨自完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,依照這個的個性,如果沒有特別的機運,總覺得會一直這樣下去。當我這樣表達出這樣的想法,有些人會覺得我很悲觀,有點可憐。
我有點好奇,所以一個人,是該感到可憐的狀態嗎?
至今仍然沒有答案。
外出時,習慣當個背包客,一來省錢,二來我對於獨自旅行時遇的到人事物有著很高的興趣與期待,傾向留心於青年旅社,旅社接待旅客的態度,有沒有開放式廚房,獨自吃早餐時會遇到什麼樣的人等等。
那天和一位女生同房,我喜歡主動和別人打招呼,我問他是不是來看表演呢?他和我說是來看滅火器的,問候的對話不需猜測,他當然是問我是不是也來看表演,當我回答說自己是來看落日飛車的,他稍微點點頭,就默默地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手機螢幕了,我也開始準備盥洗與收拾行囊等雜事。
獨自出來旅行時,總捨不得這麼早睡,我稍微觀察了一下那位女生,他持續安靜地滑著手機,我有點不好意思,但無法控制自己想和他人聊天的心情,於是就開始和他聊了起來。很多朋友說我是個蠻擅長和他人閒聊的人(簡稱懂聊),事實上我也不是什麼超級社交大師,但若要認真說,其實我也只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,看看那條線能不能串連到他方罷了。拿那天的情況來說,我也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聽滅火器的人,大概的輪廓會是什麼樣子,再搭配他的談吐,以直覺來說,是個很容易親近的人啊。
他是一位 28 歲的姊姊,但很基本的一些問題,像是什麼科系畢業,目前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,我都沒問,也不是說沒興趣了解,可能是我有一點倔強吧,覺得說不定不需要知道這些資訊,很多對話還是可以聊下去的!
果真如此,那天晚上問了他聽不聽 Podcast,他說都是聽跟投資(股癌絕對有上榜)或是區塊鏈相關的節目,我還問他有沒有聽台灣通勤第一品牌(以下簡稱台通)與百靈果,他說他有聽台通第一集,但因為聲音品質太差而放棄收聽,身為鮮蝦挺的一員,我還花了一些時間跟他說明喜歡台通的理由,最後他很真誠地告訴我謝謝這麼仔細地和他分享,他會因為我的推薦再給他們一次機會。
他是客套的嗎?我真的不覺得,當下覺得好開心,是那種從內心散發出的快樂,是那種源於人際交流上的快樂。
我常聽到很多人會說關於那種積少成多的理論,這種理論大概是說,如果今天有人因為你的一席話,或是因為參加了你所辦的講座,而開始轉念,從他們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美好,例如:開始培養自備環保餐具的習慣。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是有力量的,每個人都是促成一個大改變的因子。雖然這樣有些誇張,但是當那位姊姊給我這樣的回饋時,我也開始體悟到剛剛說到的積少成多理論。
除了聊 Podcast,他問起關於我的背景(因為我說我還沒入場,金錢還不夠,而且時候未到),跟我說24 歲還很年輕,並鼓勵我可以開始多多培養關於理財與投資的觀念,他的口氣就真的是鼓勵,毫無說教的那種。同時也問我心理系大概都在做些什麼,怎麼後來跑去做行銷而沒有成為心理師。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那就是當我一次又一次地將這些早就整理好的想法(因為真的太常被問關於心理學在做什麼,抑或是為什麼不當心理師這類的問題)表達給對方時,我的思路會變得越來越清晰,話語也會變得更為流暢,對方就能完全理解我的觀點,接下來就是對方的回饋了。
除此之外,我們還聊到關於憤青與厭世,對他來說,厭世是對於這個世界帶有消極且失望的感受,而憤青是對於這個世界帶有批判與質疑的態度,他說例如黃之鋒符合他定義之下的憤青。
我喜歡他有邏輯的先說定義,再舉一些例子,聊到後來他說我符合他定義中的憤青。
跟他聊天偶爾動一點腦,畢竟和別人介紹心理學時要認真看待,後來我太餓了,就到公共空間區邊吃餅乾邊聽台通,那一集剛好聊到臺虎事件,關於人際互動上的衝突,關於社群,關於同志,好多議題同時卡在一起,聽完很有感觸,本想再和那位姊姊聊聊臺虎事件,悄悄打開門,我發現他早已入睡,時不時帶點微微的鼾聲。
那天晚上對我來說已經產生夠多碰撞了,以至於時隔幾個禮拜了,仍記憶猶新。
真的好喜歡獨自旅行,在沒有預期的時候開始產生對話,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,彼此也不會特別留下聯絡方式。什麼都沒有強求,沒有刻意,一切都是最自然的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