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今天收到來自朋友的聖誕賀卡,她和往年一樣,附上一隻手繪的毛茸茸動物,卡片另一面抄下自己喜歡的詩句。
而這張卡片和以往不同,她告訴了我一些生長過程中與女性朋友相處的故事,與其說是故事,不如說是她們如何消失在彼此的生活中。我從她的筆觸中,感覺到她對於人際疏離的不可控感到無奈與心痛,以及所衍生出的些微消極。
相對於她,我似乎可以說是無可救藥的爛漫。
在人際方面,我總是顯得主動很多,喜歡誰就對誰好,覺得不合了就快速退出,源源不絕的社交動力,總是從暗處爆發。
對我來說,與人互動偶爾是一種衝撞,偶爾可以從中獲取溫暖,這也是我們使用社群軟體的其中一個原因吧?
(二)
最近臺虎爆發公關危機,情境如下(依照面試者的描述)
面試官:「你人生有沒有勇敢冒險的事情」
面試者:「我在不清楚爸爸對同志的態度的情況下,就選擇跟他出櫃。」
面試官:「這也算喔?」
面試者:「我覺得我人生每次出櫃都是一種冒險,賭著失去和一個人的關係。」
面試官:「算了,這題對你太難,當我沒有問。」
可想而知,連鎖效應立即在整個社群引爆,若觀看留言內容,撇除掉網友發牢騷的字句(例如:ㄏㄏ臺虎不意外、拒喝臺虎),最有價值且應聚焦的論點應該在:
我認為第一點十分重要,因為後來我在臉書上找到了一位網友的貼文,內容大概是說他認識那位面試官十年了,他可以用人格保證,面試官絕對不是那種人。
這位網友的貼文亦被來自四面八方的網友灌爆,有一派風向大概是這樣:
「憑什麼相信你啊,你是面試官的朋友,多多少少會幫他說好話吧?」
對於這樣的邏輯,我反而覺得,那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於面試者的話語帶入感就這麼強烈呢?還是說這是一種人對於資訊爆炸要發生前所產生的防衛機制,因為如果選擇相信第二個觀點,那是不是接下來的第三、第四個觀點,閱聽人全部都要接收與整理,到最後整件事情的立場會越來越模糊。重點在於:我們是不是無法接受一件事情沒有結論呢?
關於第二點,這也是一個弔詭的邏輯(二元對立思維),再加上有人指控說面試者沒有提到,其實當時面試官有說明為何他認為這不算是冒險的事,若此為真,那面試者省略的部分也造成了爭議的持續延燒。
無論如何,我們是無法知真相的,而我個人認為脈絡與口語情緒是重要的,我無法透過文字就判斷一個人對於議題的評價,但硬要說立場,我不認為「不同意出櫃是一件冒險的事」就代表是歧視同志,因為面試官是在強調事件本身,難道面試官不能同時「支持性別平權」與「不認為出櫃是一件勇敢的事情」嗎?
討論到這裡,我也發現一個常態,那就是我們常常把很多概念綁在一起,例如:如果你台獨,那大概就是民進黨;如果你夜生活豐富,那大概就是個菸酒不離手的傢伙。將許多標籤綁在一起的確可以促使我們更快分類一個人,我不否認,這個機制或許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繁忙,我們必須利用這種方式省下更多時間,讓我們可以接收更多資訊以及做更多事,但我不確定當我們聽聞更多資訊,是不是就代表我們吸收到更多知識。
質與量的拿捏永遠是一門學問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