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 moods

貳、無題(一)

成長到一定的階段之後,就會發現父母真的都老了。

回過頭來想,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呢?感覺到自己的能力與腦力總有一天會超越他們。

是小學六年級,數學課開始教未知數了(就是大家會懼怕的X,同時也是扼殺許多人對數學的興趣的起源)這玩意把大家搞得暈頭轉向,而數學課變得像是團體課,老師丟題,大家一起解題,誰最先解出來就會被大家公認為腦袋最強的人。

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再也不是打開電視,而是從書包掏出一疊練習卷,開始瘋狂解題,每次我都會剩個兩、三題,但生性執著的我不想讓那幾題空白,所以只好請求爸爸協助,因為從小媽媽就和我說:「不會的事情你找爸爸就對了,他邏輯好又聰明,你們的事情他可以解決的。」

當時爸爸的眼神讓我印象深刻,近視度數破千的他,拿下笨重的眼鏡開始瞧著數學題目,第一遍用讀的,第二遍把它讀出來,第三遍不免嘖嘖幾聲,害得我心都急死了,一心只想快點知道解法。接著我看著爸爸拿起筆來,在白紙上寫下X,寫出一連串我無法理解的等式,寫了又改,來回好幾次,就這樣過了十分鐘,最後他告訴我這個題目出得不好,可能沒有辦法解出來,最後帶著澹然的微笑離去。

那一剎那,內心萌生出一個想法:或許之後再也無法和爸爸討論課業了?那其他東西呢?

後來升上國中,甚至高中,作業或是考試題目我都在學校和同學討論,或是直接拿去問老師。撇除理科這種多多少少還是需要一點基礎能力的學科,我連歷史公民這類較貼近生活的科目也不會帶回家和父母分享了,因為我知道爸爸是個愛面子的人,只要問他一個問題,他就要回答你十個和這毫無相關的答案。

不知道確切的時間,也不知道確切的理由,只知道自己越來越抽離這個家了,長越大也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原生家庭漸行漸遠,高中三年雖然住家裡,但內心與家的距離達到最大值。

期待獨立於原生家庭的那一天,所謂獨立於原生家庭,對我來說就是經濟上與心靈上的脫離,進入到這個狀態可以讓我變成一個有選擇的人,我可以選擇要不要回家;一切都準備就緒後,我可以帶著我的行囊再次毫無猶豫的出走。朋友說這樣的期望顯得有點無情了,畢竟大部分的人都是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後,就會嘗試和家人再次產生連結,並修復這段關係,我反而像是在逆行,總覺得被纏得太久了,再這樣下去關係只會持續惡化,所以只好趁著還能保持良性的互動時漸漸抽離,等我領悟了什麼人生道理之後再回來這個家吧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