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28(六)去歌劇院看了無垢的《花神祭》,到現在仍印象深刻。
對於無垢,我不是非常了解,對他們的認識僅限於幾個受限的關鍵字:舞、緩、沉。
觀賞前先給自己打預防針,因為有可能無法領會其中的一些奧秘或故事劇情,每當我的心中開始有了這些疑慮,我總會想到之前上電影課時,教授和我們提起大衛林區曾和觀眾說過不要被好萊塢電影慣壞了,不是每部電影都需要清晰的敘事結構這種類似的話。
這句話可以呼應當時的狀態,好好的欣賞舞者展現的肢體,並沉浸在裡面,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如果稍微聽過無垢,應該會知道他們的表演有一個重點,那就是他們的速度十分緩慢,有些人喜歡把蔡明亮跟無垢搭在一起,說這兩個緩慢二人組簡直絕配,當然,這無褒貶之意,僅是輕鬆且幽默的口吻罷了。
先不論《花神祭》理性的部分(故事結構),觀賞之際我的腦中不斷閃過一個問題:生活的步調、呼吸速度等等這些一連串的動作,你可以讓他們多慢?換另一種說法,慢的極限在哪裡?
很多人都說,他們過著忙碌的生活,每天要處理好多事。時間非常公平,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,要在一天中完成越多事,意味著每一件事花費時間越少越好,將多餘的時間再拼揍起來,拿去做新的事,如此循環,根本資本主義式的壓榨與剝削。
然而,無垢的緩,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踏實,舞者行走前必須先放低重心,單腳以類似滑步向前,接著再壓低重心,起身,最後換另一隻腳重複此動作,這樣才前進一步。可想而知,光是來回步行可能就得花上好幾十分鐘的時間。
我思考著:這樣的緩,可以多深刻?這樣的緩,是不是讓覺察自己的呼吸與身體變得更加容易?外界的雜訊是不是就這樣被自己的沉靜隔絕掉了呢?
對應到這個時期的自己,總覺得自己的步調也好慢好慢,不像身旁的朋友,早已進入人生的下個階段:上班或讀研。
我無法肯定未來自己會在哪裡,但我很確信,這段時間的自己,正在過一個極度緩慢且深刻的生活,且無愧於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