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 moods

拾壹、新朋友的友情

溫柔的人帶我吃牛肉,請我吃可口的小菜,喝冰涼的桂花釀。

我從他的口中聽到故事,沒有一個快樂的。

我說著我的麻木,他談著他的無感。一個傍晚就這麼過去。— 任明信《別人-溫柔的人們》


前陣子在一間新創公司實習,短暫的兩個半月裡,經歷過找不到工作步調而兵荒馬亂、覺得自己報告呈現的不夠好而自我懷疑、瘋狂加班結果被直屬主管關切⋯⋯。

然而,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有一個思考模式:當下會覺得天要塌下來了,但時間一過,這些事情都會變成美好的回憶。正因如此,當下過得多糟,我都會克制自己繼續陷入負向情境的迴路,並適時提醒自己,盡心即可。

除了上述「瘋狂忙碌」的狀態,在那裡,遇見了一位我很喜歡的朋友,K。

我算是半出社會吧。在那之前,前輩 S 曾告訴我不要把公司的同事當朋友,這個道理應該不難理解,畢竟如果兩人互為同事,就代表這個關係是因工作而生,而工作背後牽涉到的東西是一連串的:攸關升遷、工作分配、隱形團體中的地位等。

有一次和 K 單獨去吃飯,當時的心情有點害怕,因為我預期下班後一般人應該只會想閒聊公司的八卦,或是些不用動腦的事,而 K 得知我大學唸的是臨床心理學系後,便與我大聊心理學:關於學派、最常被心理學系的學生白眼的問題、原生家庭在孩童形成自我與認同時所扮演的角色等。我從 K 的眼中看見他對於吸收新知的興趣,也從 K 的眼睛裡看見我對於交流的渴望,無法用言語形容從他口中聽到「基模」(心理學領域中的專有名詞)時有多麼感動,我大概是把那種感動轉化為持續主動與他交流的動力了吧。

後來去 K 家拜訪過幾次,一進家門,只見書與漫畫就地擺放著,衣服與褲子什麼的就不用再多加描述了,他隨即跳到床上去,蓋上棉被開始滑手機,而我坐在一旁的沙發,隨機抽取一本埋藏在書堆裡的小說開始閱讀著,過程中沒有言語交談,彼此進入到各自的舒適圈裡,過程中偶爾說個幾句話,放一些喜歡的音樂,用電視播放《達康.com》的影片。

後來肚子餓了就一起去吃晚餐,我喜歡嘗試新食物,吃串燒時他會先把食物遞給我,他說你先嚐鮮,覺得不雷再給我,所以我也變得認真品嚐食物的口感,不知不覺的。

最讓我感到特別的,是與 K 的相處模式,我們可以暢所欲言但還是有一個安全距離,而這距離是我覺得在友情之間最重要的關鍵,靠太近會容易感到煩躁,離太遠則會無法放心交流。相較於小時候與朋友的互動模式,總希望和最好的朋友時時刻刻膩在一起,因為是最好的,所以他的每一個行為我都要買單,生活圈會出現的人事物我都要知道。

成長後才開始解構「友情」,是後來才發覺到純粹陪伴比不斷給予建議來得重要許多。

前幾天問 K 說什麼時候才能再去你家?因為這一陣子想要逃避一下,他很爽快地說好啊,你要逃避什麼?我說最近和家人的距離太近了,想要保持一點距離,他仍然爽快答應我說只要不要連續好幾天都來就好,我家都隨時歡迎你。

也好,下次想帶任明信的《別人》給你,希望在此之前我能把余秀華讀完,再從你那裡借走一本書。

你是溫柔的人們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