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 moods

拾、多元價值

10/31 前往台北參加同志大遊行,通勤時我思考著,這次的同遊和以往會有什麼樣的差別?台灣變得更多元了嗎?會有更多的人勇於活出自己嗎?

老實說,我不這麼認為。

苗博雅曾說:「台灣在性平相關議題上,法律進步的速度遠比人民思維進步的速度要快太多了。」

這點是無庸置疑的,嘲諷的是,關於自我認同感、社會支持、幸福感的判斷準則皆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,意思是說,與你第一線接觸的社會網絡(學校老師、親友等)對性平抱持著鄙視或極度負面的評價,即使法律再怎麼保障個人權益,你也是很難快樂的吧?

這天也是萬聖節,有趣的是,我幾乎沒有看到變裝的人群經過。朋友 C 去年跟我參與同遊時曾說過:「台灣人都太冷靜了,連參加個同遊都乖乖的,都這種時候了還要壓抑自己內心的那頭獸?」正因為如此,我們約好未來一定要去參加荷蘭的同志大遊行,嘗試去感受不同文化的同遊。

這次的路線分南北兩路,我走南線(忠孝東路),起始點在前敦南誠品,等過馬路時身旁站著一家人,媽媽問著為什麼還要同遊?到底有什麼好遊的?說白了也只是為了商業利益吧?身旁的爸爸不語。

這是一種聲音。

沒了樹蔭,太陽直射頭頂,媽媽跟爸爸說不要讓女兒曬到太陽。

媽媽說女兒這樣曬了會黑,女生就是要白一點。爸爸接著反問女兒為什麼一定要白?健康不是最重要嗎?媽媽最後說白又健康最好。爸爸再度不語。

這也是另一種聲音。

他們從另一個轉角十字路口離開,遠離同遊的路線,遠離共襄盛舉的氛圍。

我與隊伍同行,看到了一位對隊伍比倒讚的民眾,他傾身向前,但保持安全的距離,他的耳環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十分耀眼,如同他之於當時的立場,如此鮮明而無法忽視。

有些路人對他不耐,嘗試告訴他你不該如此表態;同遊志工對他表示厭惡,開始與其他志工議論紛紛。

他的不喜歡,更是另一種聲音吧。

這是台灣,一個擁有多元價值的國家。

何謂多元?對於一件事物可以同時存在好幾種聲音還不算,最重要的是互相傾聽,而話語權的剝奪是禁忌,插嘴更是萬萬不可。多元價值的交流或許會不快樂,當你發現自己的觀點不被他人採用,進而產生莫名的焦慮感都是正常的,但請不要否定多元的重要性,因為它是創意的開端,所有變革的起頭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